早茶來論□江俊傑(白雲街坊)
  據媒體統計,廣州十二區市的政府官方網站上的相關“民意徵集”頁面中,近五年來的民意徵集項目約有189個,其中超過一半均沒有公開結果。此外,其中可查詢到參與人數的18個項目中,有17個參與人數為零。
  民意徵集,是各級部門在正式推行新的政策法規或者涉及民生的事項調整之前的一個重要步驟,也是公眾在看到一份份“征求意見稿”之後能夠直接反映的渠道。然而,最近關於民意徵集遇冷的消息卻時不時見諸媒體。與此同時,民意徵集結束之後,相關部門徵集到哪些意見,如何回應這些意見,也鮮有後文。這樣的做法,難免會使人認為,這所謂的“民意徵集”是不是走過場而已?
  回顧廣州近年來一系列的聽證會,無論是水上巴士價格調整,還是禁止銷售電動車,又或者是其他,官方文字都能讓市民大眾知道有多少代表同意、多少代表反對,甚至是參與聽證會的代表都提了什麼意見都能見諸媒體。先不論這些聽證會最終使相關決策發生了什麼改變,至少在這過程中,公眾的意見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反觀一些網上民意徵集,正式方案形成時,“多少人提了意見”不清楚,“提了什麼意見”不公開,“怎麼回應意見”不告訴你,這樣子制定出來的方案,說服力明顯是不足的。
  正因為這些“不清不楚”,18個項目有17個項目無人參與也就不足為奇了。有些民生事項調整,普通公眾其實並不是沒有意見,只是不知道自己表達的意見有沒有被聽到,於是寧可拿著“征求意見稿”向媒體反映訴求。但很可惜也很令人心寒的是,即便如此,有些部門依舊無動於衷,最終按照意見稿制訂正式方案並付諸實行。這樣的“民意徵集”,更多只是走程序,更傷害了民意表達的積極性。
  徵集公眾意見,不能只是一道程序,不能流於形式,也不能徵集完了就沒了下文。徵集階段收到了多少意見,相關部門應該同樣公示出來。對於收到的不同意見,相關部門有責任有義務給出一定的解釋,這樣才是真正尊重民意,也只有這樣,政府與民間才能有良性互動。  (原標題:徵集來的民意都去哪兒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k03ckayi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